上一页|1|
/1页

主题:申淑玲:大爱无私照顾留守儿童

发表于2016-06-0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本应享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然而有这样的一群孩子,或因父母出外务工,或因父母离异等原因,不得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面临着、管理、亲情的缺失。5月30日,记者同绥中县妇联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绥中县李家堡乡石牌村,走近这里的留守儿童,真切地感受他们心中的得失喜忧。
少了父母的陪伴多了申老师的关怀
李家堡乡是半山区半丘陵地貌,乡里以果业为主,但是年纪轻些的村民很少有在家里专心侍弄果树的,几乎都出去打工,石牌村也不例外,这里许多孩子不得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2006年,民办教师申淑玲退休在家。有着30年教龄的申淑玲深得村里人的信赖,几户村民主动找到申淑玲请她办班教孩子。申淑玲看到村里的孩子大多数父母都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没有精力照顾,于是欣然应邀办起了“留守儿童学前班”。几年下来,不仅本村适龄的孩子几乎都来这里,邻镇村屯也有孩子慕名而来。在“留守儿童学前班”,申淑玲给予孩子的是母亲般的爱护与教导。
村里人对申淑玲大爱无私照顾毛君宪的事迹一直津津乐道。毛君宪是万家镇人,当时4岁,与爷爷相依为命,家庭贫困。申淑玲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让毛君宪的爷爷出外打工,把毛君宪无偿地留在自己家里,一照顾就是4年,直到毛君宪上。这4年间,申淑玲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毛君宪,对他关怀备至,把他培养成一个聪明懂事好学的好孩子。后来,申淑玲又帮助毛君宪家办理了低保,使毛君宪和爷爷的生活得到保障。申淑玲给予毛君宪的关爱也同样给予了留守儿童学前班的其他孩子们。申淑玲对学生只收取少量费用,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费用减半,对低保户的孩子不收费,无偿提供书本和午饭等。如果哪个孩子没有家长来接,她就把孩子留在自己家里照顾。在留守儿童学前班,申淑玲给他们讲古诗、儿歌、故事,带他们画画、唱歌、做游戏,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玩耍,把“留守儿童学前班”当作自己的乐园。
社会的关爱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石牌村的留守儿童除了有申老师的关怀爱护,还有来自关工委、妇联等社会各界的关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田,抚慰着他们渴望亲情的心灵。在申淑玲办的“留守儿童学前班”有一个玩具间,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大部分是绥中县关工委捐赠的。今年5月25日,绥中县关工委5000余元购买了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文体用品和玩具,赠送给“留守儿童学前班”。5月30日,记者采访期间赶上室外活动课,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拥向玩具间,选取自己喜欢的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有的往篮球架上投篮,有的骑着玩具马、玩具鸭相互追逐,还有几个儿童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主动摆出姿势让记者给照相……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捐赠玩具是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之一。据李家堡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德宏介绍,对于留守儿童,李家堡乡有度的一个关爱品牌是“代理爸爸、代理妈妈”。针对有些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接送不便的现状,乡关工委结合实际开展了“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活动。乡关工委组织村里有爱心的村民充当“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代为接送和照顾那些家长接送不便的留守儿童。这种想法初缘于李家堡乡老虎圈子村邻里间的互助,2010年,在乡关工委的倡导和组织下,“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人数越来越多,并在全乡开展“百名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活动,由各村的支部书记兼关工委小组组长推行此活动。现在“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活动已经形成一个活动品牌持续开展下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不仅关工委,近年来,绥中县妇联组织也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关注的重点工作,在开展各种捐赠活动的同时,推出了“爱心妈妈大手拉小手”活动。县妇联组织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屯等有爱心的女士,牵手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临时妈妈,为他们提供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呵护,也感受到了这种关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快乐。但是,尽管如此,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心理上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在“留守儿童学前班”采访期间,一名叫晴晴的4岁小女孩儿引起记者的注意。她总是悄悄地我们几个成年人,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然后默默地蹲在墙根,当记者和妇联的工作人员试图和她交谈时,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她要么不理,要么来一句“没意思”。申老师拿来一块西瓜给她吃,无论怎么劝说,她终还是没有吃。据申老师介绍 ,这个女孩儿刚到学前班不长时间,来自单亲家庭,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住,性格内向,不合群,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意思”。对儿童工作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绥中县儿权部部长李颖说,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他们在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这些孩子往往会形成两种性格:一种是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另一种是过早的成熟,事事替别人着想,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这些孩子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的呵护、娇宠,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这些孩子都十分懂事,学习往往也很好。比如获评“辽宁省百名‘自立自强好少年’”的留守儿童绥中县范家的四年级学生王惠,她在班里是班长,在她身上,看不到留守儿童惯有的自私、孤僻和胆怯,而是宽容、大度、乐观、乐于助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好学生,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性格敏感、对人的情感依赖等问题。
除了情感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外,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不当对孩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申淑玲对这方面的忧虑更甚。她说,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普遍文化不高,不懂得如何孩子,言传身教方面往往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在遇到事情时往往给予孩子错误的指导,对于塑造孩子的品质和性格养成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加以考虑和解决。

发表于2016-06-01

上一页|1|
/1页